2)4.棋局(十三)_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板——按照帝国战舰不成文的规矩,战舰主装甲带必须能承受自身主炮的攻击。主炮口径越大,装甲厚度相应也越厚,相关作业难度和技术要求也越高。

  考虑到帝国并不缺少这方面的技术储备,但相关设备数量稀少(都是为了建造大帝号所准备的),势必要赶在战舰设计方案冻结封存之前增加酸性平炉、大功率锻压机、新型焊接机等设备的数量,并培训使用这些设备的工程师和技工。但到目前为止,帝国所有的重工单位都没有出现技术人员异常调动或是资金流动发生偏离平均水平的增长,也就是说起码到目前为止,帝国都没有制造大口径舰炮的意向。

  不打算搞大舰巨炮,却打算增强海上力量,那么帝国很有可能选择一条极为务实的路线:立足于现有技术水平,打造一支经济实惠又拥有足够数量舰船的舰队。

  “现在迫切要弄清楚的,在帝国的规划中,什么才是核心?或者换个说法,他们的海军战略到底是什么?”

  战舰的设计、建造是整个系统工程的末端与成果,那些战舰本质上是各种海军战略思想转化为现实的产物,而海军战略思想又是各国根据自身条件——诸如国家意志、战略决心、工业产能、经济承受能力、地缘政治环境、技术水平、战略需求顺序等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产物。

  哪怕是另一个世界对“我要干翻不列颠”念兹在兹的某德意志中二皇帝,其大建海军也并非纯粹是脑袋一热的结果。在德国统一崛起的时代,世界上大部分殖民地都已经被瓜分殆尽,没有资源保障,缺少商品倾销地的德意志要么坐等经济危机爆发,要么整军备战,打破既有的国际秩序,建立属于自己的新秩序。大建海军即是威廉二世的个人意志,也是整个德国民族主义思潮和国家生存发展客观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作为后起的工业国和造船国,且同时要扩充陆地与海洋两个方向军备的德意志,不论是造船产能还是经验上都要逊色于英国。更重要的是当时英国还有遍及全世界的殖民地体系,庞大的贸易利润足以让英国放出“德国每大建一条,俺们大建四条”的豪言壮语(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德国政府年收入最接近英国的1909年,也只刚刚超过英国的50%)。正是认清了这一事实,提尔皮茨才会提出“风险舰队”理论,试图打造一支强力的“存在舰队”,以“双方同归于尽会严重伤害英国海洋霸权”的巨大风险来牵制皇家海军。而遵循这一战略,德国主力舰都比同时期的英国主力舰更重视生存能力,即更细化合理的格舱设计,更厚重的防护。作为代价,德国主力舰造价更贵,火炮口径也偏小。

  话题回到帝国的海洋战略和海军建军用兵

  请收藏:https://m.jin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