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十二章 找上门来求庇护_水浒新秩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那几个啊,是俺们同舟社乙种营的兵士,前段时日的训练效果很好,社首给他们分批放了假,估计在家里闲不住,自己到农场帮工吧?”

  韩观注意到“农场”一词,确信安复军就是集体劳作。

  天下再乱也要吃饭,只要一天不打仗,地就不能一天不种。

  顺化城如今很多家庭缺乏青壮劳力,他也想过组织集体劳作,只是这事组织不难,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却难。

  韩观问:“既然是农场,为何他们要如此卖力?”

  “他们都是没有地没牛没耕具的转户,同舟社给他们分配了田地,还借农具和耕牛给他们用,只是很多人不太会种地,便想出了这个合办农场的主意。”

  “农场只办五年,然后就分到各家,在自家地里干活,不卖力怎么行?”

  康达只讲了一些皮毛,实际上,他对“分地到户”的具体操作也不甚熟悉。

  他是宋人下户出身,不太理解辽人将土地“寄存”给官府的行为,对农场古怪的运行方式也不甚关心,只是得了徐泽吩咐才提前做了相关功课。

  韩观心中还有很多疑惑,但知道不能再多问,自己来安复军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种地”,以现在的顺化城的人力,种地确实比较苦,但都是熟地,终究饿不死。

  继续往南,韩观终于见到了“正常的”乡间场景——三三两两的自耕农在周边农场狂热转户的刺激下,也下到自家的地里侍弄几下。

  然后又是“不正常”的情况。

  一些百人队(都)在乡下训练,村户们却不避着他们,兵士们还带着工具,顺便平整来回的道路。

  王罕很好奇兵士们为何要整路。

  康达道:“这是社首的要求,部队要对防区地理信息了如指掌,最偏远的村社也必须在一日内能够到达。”

  韩观终于明白了为何同舟社敢将战俘“散养”。

  分级且给予希望的劳动改造制度,

  完善的烽燧信息传递模式,

  深入基层的内部管控,

  快速到位的道路系统,

  再加上强大有力的军队威慑,这些战俘要有多蠢才会想着惹事?

  看到此处,韩观已经不再想同舟社的真实背景了。

  不管这个神秘组织什么来头,以其展现的严密、强大、自信和包容,在当前混乱的局面下,绝对能给顺化城提供强有力的庇护。

  终于到了安复军官衙,韩观却没见着徐泽。

  相互见礼后,留守官衙的赵遹道:“社首有回总社了,授权本官署理日常政务,韩刺史有事可以直接讲,若想见节度使,本官也可以安排。”

  赵遹虽然衣着朴素,也没摆官架子,但举手投足流露出的儒雅和从容却让韩观很是震惊,便是东京留守司的要员们,也没有眼前这位长史的气场强。

  从赵遹的话语中,韩观也听出了蒲离卜还活着,他们连契丹人都能容得下,

  请收藏:https://m.jin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