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_犯罪心理学书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⑨价值取向偏于错误和违法,以错误的价值观作为人生导向。⑩具有进行违法活动的智力和特殊能力。

  虽然存在上述人格缺陷的人在整个社会人群中为数不多,但他们是正常社会生活秩序中的不安定因素,是犯罪的预备军,易于走向违法犯罪。

  品德是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社会的人,为了维护社会生活秩序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必须具有遵守社会规范的良好品德。品德的主要内涵是克己和利他,即按照克己和利他的标准、方向来塑造人的心理品质,建立自我调控的机制。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标志。当某个人存在品德缺陷时,就意味着自我调控机制的缺乏。在私欲膨胀时,无力抑制自己的欲求冲动。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产生违法犯罪意向。

  (三)萌发犯罪意向

  意向是一种未被意识的或处在朦耽状态的行为动机,它是没有分化的、没有明确意识到的需要。一个体验到意向状态的人,虽然他在主观上还没有淸晰地意识到客观世界中是什么东西在吸引着他,这种意向引起的活动目的是什么,但他已经体验到一种躁动、渴求和不安,这是人的行为动机形成的最初阶段。

  犯罪意向(简称犯意),即行为人实施犯罪活动之前处于朦胧状态的冲动或意图。它是尚未分化的、没有明确意识到的违法犯罪需要。当行为人的人格存在着明显缺陷,不良习惯业已形成后,在外界诱因刺激下,便有可能产生模糊的、没有特定指向的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内心冲动,从而进人了萌发犯罪意向的阶段。此时,行为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及其人格已经发生畸变,足以克服内心的反对动机和矛盾冲突,而达到犯罪意向的内部协调。它标志着犯罪心理的初步形成有关实施犯罪活动的多种心理因素开始组合,产生向着犯罪行为方向发展的合力。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犯罪条件和机遇的出现,就会产生明确的犯罪动机,实施犯罪行为。

  然而,从法律意义上说,在这一阶段,除内在的犯罪意图外,个体并没有进人实际上的犯罪预备,尚未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

  (四)形成犯罪动机和确定犯罪目的

  在多数情况下,仅有犯罪意向还不足以引发犯罪,还要经过产生犯罪动机和确定犯罪目的的阶段,才能发生犯罪行为。

  1.形成犯罪动机。所谓犯罪动机,是专指引起犯罪行为的活动动机,它是行为人推动、引发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一般来说,它历经犯罪意向(朦胧的犯罪意图)、行为动机(有了明确的指向和侵害目标)、犯罪决意(由意志决定转向意志执行)三个环节,在此之后,才能引发犯罪行为。

  郑昌济认为,犯罪动机和其他心理现象一

  请收藏:https://m.jin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