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_犯罪心理学书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感之后,由于认知范围狭窄,找不到自我解脱的方法而迅速产生犯罪动机,引发攻击行为的。当然,攻击行为仅仅是挫折引起的行为反应的一种,并非所有的挫折都必然导致攻击。关键在于个体自我意识水平的髙低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强弱。

  二、刺激反应与反应机制

  台湾学者张春兴提出引发一切行为的三项基本心理法则:S-R法则、0R法则、RR法则。〔1〕这三种法则均可视为刺激一反应机制,其中RR法则亦可看作行为反馈机制。于义池把这三项基本法则用于犯罪心理学研究,〔2〕提出如下理论见解:

  (一)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基本变量系统

  这一系统包含三种基本变量:①外在不良情境因素(S);②主体内在不良因素(0);③各种违法行为因素的总和(R)。任何人的犯罪行为,均可视为外界刺激诱因(S)与内在刺激动因(0)合一的结果,而他人或自身的犯罪行为(R)亦可构成对本次或下一次犯罪行为的剌激与反馈。

  (二)基本变量的相互关系及形成犯罪心理的过程

  对犯罪行为发生影响的三个基本变量的相互关系,可作如下图示:

  

  从这一模式图中,可以把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概括为五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过程:

  1.刺激信息的输入过程:外在不良因素作用于人的感官,通过一定的心理机制传导,成为个体心理结构中的不良心理因素,即内化的过程。

  2.信息的选择过程:接受何种信息,主要由主体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当时的心理状态所决定。对信息的选择,包括认知选择与接纳选择。认知选择是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对信息的含义做出自己的理解。接纳选择是原有心理结构对新信息的认同过程,凡是被认同的就接纳,反之则被排斥。信息输入的过程,是自外向内的过程;信息的选择和接纳过程,是自内向外的过程,从而体现出个体对外界事物反映的主观能动性。

  3.信息的输出过程:是指把犯罪心理外化为犯罪行为的过程。这种输出,是在不良信息的输人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心理质变,即由不良主观因素发展为犯罪心理,并外化为犯罪行为。

  4.信息的反馈过程:实施犯罪行为本身,又同时作为刺激信息,反馈并固着在主体的心理结构之中,使原有的犯罪心理得到强化。

  5.信息的加工过程:这一过程,是把刺激输人信息和行为反馈信息在头脑中进行储存、编码、转换、检索

  请收藏:https://m.jin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