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百二十章 染指中东_辛亥军阀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国家脊梁的都是干实事的人,那些下笔千言,舌绽莲花的所谓大师不过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当国家解决了生存问题,民众要追求一些精神上的享受的时候,这些人似乎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还在为了生存而挣扎的国家却培养出一帮文学巨匠,学术大师并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这只能证明国家宝贵的教育经费用错了地方,没有培养出最急需的人才。

  或许有人会认为他们的文字能够震撼人心,能够涤荡灵魂,但是就没有人想想在前线奋战的士兵没有可用的装备,只能用胸膛对抗子弹的那种悲壮。他们在那个时候最需要的是枪械专家,是技术工人,是建立一座座的工厂,给他们生产保家卫国的武器,而不是去听什么精神原子弹。

  玩文字没错,写文章也无罪,但是在一个饿殍遍地,战火连天的国家里,还玩这些东西,就是无耻,是商女不知亡国恨,而政府还花钱供养着这些人就是一种对民族的犯罪。

  乔宇在上台之后,将教育经费大幅度的向理工科倾斜,就算有多余的,也用来培养一些医学,法律,金融的人才,对于文史一类的学科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压缩。

  这个政策坚持了二十年,中国建立起以四川大学,东北大学,北京理工,湖北科技大学,天津大学等等为代表的强大的理工科院校,每年能够提供二十万以上的理工科高级人才,另外大批的职业技校也培养出数量更多的工人。

  这是这套教育体系为中国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人才支持,才能让中国在整体工业实力较弱的情况下,同美德等一流强国竞争,中国的武器才能够跻身世界最顶尖的装备行列。

  当然这也招来了大量的非议,很多所谓的学者都出来痛骂乔宇,仿佛到了世界末日一般,政府罔顾文化事业发展,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就要毁于一旦。不过任凭他们叫嚷的声音在再响亮,也改变不了中国快速发展的事实。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发展之中得到了好处,享受到了尊严,也很清楚唯有实干才能改变国家的命运,那些跳脚叫骂的人不过是一些跳梁小丑而已。

  整个中国的民心士气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国人更加严谨,也更加注重时间观念,差不多的说法从字典之中彻底消失,一切都有了严格的尺度,法律法规也严格的执行。现代社会的结构已经在中国显现出来。

  乔宇一行人到了兰州之后,就有专门人员负责接待,他们直接前往核电站,阎锡山当年在西北担任行政长官,对于西北的情况无比熟悉。正因为熟悉,他才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巨大整洁的工程区,高大的烟囱,周边众多的守卫都在显示着这里的重要性,负责的人员向乔宇等人介绍:目前的核电站还属于原型堆,主

  请收藏:https://m.jin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