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15章 权衡取舍_交易千年后,开局百万桶石油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别的发动机,直接去国外研究60吨、70吨,乃至80吨推力的发动机从学术角度无疑要更有吸引力。

  他们的很多学长、同学也都选择了出国深造,别有一天同学聚会人家在讨论80吨推力发动机怎么研制,并且他们因此在顶级期刊上又发表了哪些成果,你只能默默低头想着我们已经从18吨推进到25吨了,还不是我牵的头。

  形势比人强啊,毕竟最后面对这些、承担所有后果的不是那群敲键盘的人,而是他们自己。

  所以作为这个世界上最顶尖的精英,他们希望未来能够有机会投身到自己领域最强的科研团体中探索最前沿的问题。

  这也是朱列觉得自己弟弟要么就专心搞钱,要么就找在国内最前沿的领域去做,别搞什么航空发动机了,你要能做到最厉害的那几个还差不多,做不到的话也就泯然众人,还不如一开始就选择我们本身就领先的领域去钻研,还比较容易在国际学术圈出成果一点,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钱学森、马伟明。

  室友点点头,赞同朱列的观点,于是也问他道:“你留学的申请办怎么样了?”

  朱列说到这个笑笑:“offer已经到了,我打算过两天办下后续手续。”

  朱列申请的是鹰酱Embry-Riddle航空航天大学,是这个领域的老大了。

  以他在校期间的优异成绩,还算比较轻松就通过了。

  朱列也转头问室友:“你呢,申请怎么样了?”

  室友打球的热气散了一点,但还是又拿了本书扇了扇,同时说道:“我那个还没到,但估计也就这两天,我找认识的已经出国的学长问过,我这个条件,通过应该没问题,就等的时间长点。”

  朱列点点头,他们宿舍其实经常讨论这个问题,大家各有各的观点。

  其实大家留学后都想回来,国外虽然有更好的学术环境和待遇,但在国内能够更好的陪伴父母家人,这两点其实可以打个平手,包括后者其实要更占上风的。

  但唯独一点,国内航空发动机这块落后太多了,就算发展的快,20年就能追上,那时候他们都已经是中年人,又轮到新一批的青年人挑大梁了,还谈什么在学术上留下更高的成就,没机会了。

  所以就算不计较薪酬、氛围这些方面,光是追求最顶尖技术的那份学术人都有的求知欲就直接让得天平出现了很大的倾斜。

  除非航发也能像之前高端数控机床、芯片那样短时间突然井喷式地发展。

  但在航发这种复杂的多的领域可能吗?难!除非再来一个钱学森。

  朱列对自己不切实际的想法笑了笑,与其想这些,还不如想想后面的手续,以及要不要趁暑假先到那边参观参观,包括联系一下学长了解一下未来在那边的生活。

  他继续把目光投回电脑,把分数录到手机里发给弟弟,打算恭喜他取得这么好成绩的同时,一定要劝住他不要选航发这个专业。

  否则自己弟弟那种从小就爱捣鼓机械、天天嚷着将来要制造飞机的性格,搞不好真就选了这条路了。

  就在他编辑消息准备发送的时候,他自己先收到了消息,导师发来的,说接了一个重要的新项目,全部人员到会议室听讲解并安排各自负责内容。

  请收藏:https://m.jin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